“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讲的是如何将自身优势挖掘出来,并发挥其最大效益。滨州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之洲,是九河尾闾之地,发展海上产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2014年,无棣县开始生态修复“滨州文蛤”产业,建设海洋牧场。经过四年的修复,2017年、2018年,“滨州文蛤”的产量达到了22000吨,产值达到一亿元以上。
“滨州文蛤品相端庄,花纹美观,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地域文蛤,每斤单价要比江浙一带高出3元。”谈起“滨州文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宝忠研究员给予了高度评价。
文蛤在世界沿海均有分布,品质不一。滨州沿海海洋资源独特,水域滩涂广袤,水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17种常见贝类占了潮间带生物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正常年份贝类年产10万吨左右,产值逾8亿元。世界三大贝壳堤岛之一的滨州无棣贝壳堤岛位于这里,其中文蛤就是其最重要的物源之一。作为当前世界上唯一保存最完整,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滨州无棣贝壳堤岛,贝壳总储藏量达3.6亿吨。
丰富独特的海洋环境资源,造就了这里品质独特的“滨州文蛤”。这里的“滨州文蛤”是当前滨州最知名贝类种类,品相精美、肉嫩味鲜,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以此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高档海洋贝瓷,2011年作为国礼送与美国总统奥巴马。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人们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大肆无序开采海洋贝类,文蛤资源遭受极大破坏,一度到了几近灭绝的边缘,实行人工生态修复,拯救资源刻不容缓。为此,2004年、2008年相继成立了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颊河文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行立法保护。2015年,县政府邀请了国家贝类产业体系20余名专家组织了首届无棣贝类产业“高层论坛”,科学指导无棣贝类产业发展。2016年规划建设了底播类省级海洋牧场,运用渔业物联网等科技手段,严控陆源污染和乱采滥捕现象,同时,实行人工苗种干预,共底播苗种4.2亿单位以上,文蛤资源得以有效恢复,资源储量约逾2000吨,呈快速上升趋势。
目前,“滨州文蛤”已生态修复七万多亩,累计投入种苗7亿多粒。今年无棣县将再投入10亿粒种苗进行修复。根据发展规划,无棣县将每年进行种苗投放。届时,修复面积将达到40万亩。
无棣县将打造“滨州文蛤”产业,建设海洋牧场,作为全县重大工程,立足四个方面,进行生态开发和产业发展。一、加强海域整合,统一协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扭转短视行为给文蛤资源所带来的危害。二、加强渔业行政管理,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合理确定生产方式,恢复和涵养海洋贝类资源,切实做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三、优化海水养殖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创建发展虾贝混养模式、抓好贝类苗种繁育和清洁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贝类生产空间。四、实施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争创国家或省级渔业名牌。
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为发展优势,发展优势转为生态优势,生态优势再转为资源优势。
无棣县将立足“滨州文蛤”产业优势,以滩涂贝类资源开发为突破口,突出区域布局特色化、生产环境生态化、生产规程标准化、优势产品规模化、主导产品品牌化、产品质量安全化,打造鲁北贝类高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在不远的将来,有望将“滨州文蛤”培育成为“山东文蛤”直至“中国文蛤”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