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电视台
鲁北晚报
消息牛
掌握滨州
2021年05月02日 22:01来源: 山东疾控作者:
查看数0


“最美人间四月天”,今年劳动节将迎来五天假期,习惯了工作——家两点一线的众多公众朋友,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制定好了出行、游乐、聚会的计划?在众多消遣方式中,旅游、运动往往是绝大多数人的首选。寄情山水、登高望远,令人心旷神怡。竞技比赛、高潮迭起,何等畅快淋漓。如何玩得开心、过得健康,专家提醒,五一小长假,别让这些健康隐患趁火打“节”。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消息,截至2021年4月2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4390.5万剂次。

“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受种者本人,同时高水平的接种率可以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间接保护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获得免疫的易感个体,从而预防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和在人群中的流行。目前,正在开展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就是要通过疫苗接种,在全人群中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从而预防新冠病毒肺炎的传播流行。”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丁淑军呼吁广大公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为全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利武器。接种疫苗,护卫健康,大家要积极行动起来,尽快接种疫苗。

“尽管现在疫情防控情况良好,疫苗接种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防疫工作仍不能忽视,继续做好自我防护,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丁淑军提醒,假期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间密闭、通风较差场所活动。持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诊,并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


手足口病发病抬头,谨防中招


进入四月,令宝宝难受、家长头疼的手足口病,逐渐活跃起来,各大医院儿科门诊接诊的手足口病的小病号增多。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济南市每年3、4月份发病开始增多,5-7月为发病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宝宝可因感染不同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丁淑军表示,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被污染的物品等感染。手足口病可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易发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盖口鼻;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丁淑军强调,成年人也可感染手足口病,感染后一般不会发病,但其携带的肠道病毒仍具有传染性,因此,成人也需做好防护及个人卫生,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避免传染给孩子。

五一假期,相信不少人走亲访友、亲朋聚餐少不了,饮食内容丰富,食物种类花样百出,公众在一饱口福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肠道传染病。“除手足口病外,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及各种其它感染性腹泻等疾病。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肠道传染病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在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中,携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水、食物及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使健康人得病。”丁淑军提醒,大部分肠道传染病发病都与饮用不洁水源和食用不洁饮食有关,也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外出时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预防肠道传染病。


野外郊游“小东西”危害大


春季出游除了应注意安全,预防上述多发传染病外,野外郊游还需防备两种“小东西”,它们极易诱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等两种传染病,严重时均可危及生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其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体液,也有可能会导致传播。”省疾控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等,蜱虫每年3-4月开始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多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伴有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患者往往会出现血小板、白细胞急速下降,严重的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蜱虫多栖息在树林、灌木丛等自然地区,市区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假期出游,进入有蜱虫出没的区域时,建议大家穿长袖衣服,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并佩戴帽子。蜱虫叮咬宿主的位置大都集中在耳后、颈部和腋窝周围,由于蜱虫叮咬时或没有明显感觉,部分可出现局部发红,因此,当我们从野外游玩回来,最好进行全身检查和清洁。”专家表示,一旦被蜱虫叮咬,需谨慎处理,如附近有医院可及时去医院处理,如没有医院可用手术镊将蜱虫从皮肤上小心地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扭转或猛拉蜱虫,避免蜱虫口器断裂遗留在皮肤内,拔下来的蜱虫要注意留存,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并告知医生。

“野外郊游时,还应注意另一类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其潜伏期为5至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被吸入呼吸道等途径而感染。”来自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的丁淑军介绍说,本病起病比较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部及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


丁淑军提醒,外出游玩时,注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或分泌物。不坐卧草堆,不到幽深封闭的洞穴游玩。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鼠排泄物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一旦被老鼠咬伤后,要及时清洗消毒伤口,必要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注意这些,不让健康隐给假期“添堵”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学会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咳嗽礼仪等预防方法。“尽管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良好,但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学会的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咳嗽礼仪等等好的卫生习惯,十分有必要继续保持。”

丁淑军温馨提醒广大公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勤洗手。其对于预防多种传染病来说都是最简单、最便捷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避免由于手触摸口、鼻、眼睛上的黏膜进入人体,降低接触传播的风险。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公共物品等情形后,都应该及时洗手;坚持佩戴口罩。出入公共场所仍要佩戴口罩。如果患有呼吸道疾病,外出时更应该佩戴口罩,同时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距离;讲究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纸巾、手帕捂住口鼻。如果没有纸巾或手帕,可弯曲手肘捂住口鼻,尽量避免用双手遮盖;室内勤通风。经常通风换气,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空气质量;讲好个人卫生。保持工作、生活场所卫生,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值得注意的是。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皮疹症状,应及早就医治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