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电视台
鲁北晚报
消息牛
掌握滨州
2022年10月17日 09:38来源: 滨州日报作者:
查看数0

2022年是滨州职业学院冲刺“双高三十强”、申本升格的关键年,也是滨职教育学院扎实推进《行动计划》的攻坚年。2020年11月,滨职教育学院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于变局中开新局,制定了《教育学院加快推进内涵建设 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行动计划(2020—2023)》,全面实施“七大工程”,助推人才培养质量再提升。两年来,学院全体师生凝心聚力谋发展、团结奋进谱新篇,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创佳绩,以实际行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再扩大。教育学院柔性引进赵先闻、赵兰会、刘培安3位技能大师,成立原创美术、玩教具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环境创设大师工作室。强化高层次人才在专业建设、教学教法、课程规划、课题研发、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指导,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院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为契机,带动培养了一批理念新、能力强、有情怀、讲奉献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扩大了学院专业人才师资队伍。2022年9月,技能大师刘培安非遗手造作品在“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上获金奖。

深化实施“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再提升。教育学院持续为近3年新进教师配备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工作作风优的业务导师,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把优良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业务技能、良好的授课方法和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形成了“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丰富教研活动形式,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再增强。教育学院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立足实际,在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促进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为目标,将专业发展项目融入教学研究,不断拓展教研活动的外延。通过开展“三说”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听课评课”、“教案”展评、课题申报等系列教研活动,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老师们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在学习中开展研究,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王娜老师在学院首届“说专业群、说专业、说课程”比赛中,荣获说专业项目一等奖,张盼老师荣获说课程三等奖。

畅通培训学习渠道,教师业务能力水平再提高。为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学院举办“推进中高职院校幼儿保育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一体化培养质量提升师资培训班”;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学历学位结构,招聘4名硕士研究生。10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9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提高学历,拓展视野,提升业务能力水平;30名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等项目学习;多名教师积极参加SYB创业讲师培训,开发保育员的师资、课程资源,组织258人参加保育员(中级)培训;开展科技创新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滨州职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优秀组织奖1项,三等奖10余项。

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双师型”教育管理团队建设结硕果。2021年,教育学院荣获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2022年8月,王娜、傅方一等老师主持的《名园引领 标准嵌入 资源共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院园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学院特色教育管理团队、“1+6+4”红色文化育人团队分别被评为2020年、2021年“务实滨职· 年度团队”;教育学院党总支荣获2021年滨州职业学院“优秀基层党组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实施“1+6+4”红色文化传承工程,获得优秀党建创新项目;教育学院荣获山东省学前教育协会“功勋贡献奖”;韩云霞老师荣获山东省“我是一束光”优秀公益讲师;张琳、傅方一等教师荣获“滨州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刘树国老师被评为滨州市“优秀教师”;李民、王娜2名教师被评为“务实滨职”年度人物;杜君芳、刘丹、吴清山、张琳、朱星云、王娜、孙晓鹏、耿红、任洁等10余名教师被学院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王琢、李玉玲、孙晶、王冉等4位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学院2部教材立项学院“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与中国古籍出版社合作在编教材3部。学院教师立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市厅级课题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多篇、研究专利多项。2022年,学院老师参与的课题项目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实施课堂质量提升工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夯实常规管理督导,课堂教学制度愈加规范。本着“抓常规、抓规范”的原则,扎实推进教学常规管理的精细化进程,做到“五有一促”,即:课堂教学有标准、教学督导有组织、课前签到有规定、课堂讲授有纪律、过程监控有记录,听课评课促提升,以加强过程监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院内部成立听课督导小组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推门听课,随机听课,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的监控。督导组成员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按照“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诊断-创新-改进”的质量改进螺旋,对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督导,及时诊断,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及时改进,实现了教学督导工作的常规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强化线上教学改革,实现双线教学“同质等效”。教育学院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工作。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积极推进线上课程教学改革,顺势而为,借势而进,提升线上教学质量。鼓励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深耕细作,借助“云班课”“腾讯会议”等平台研发新的教学模式,打造趣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

加强校内外实践锻炼,课堂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育学院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实践,到校企合作的幼儿园兼职锻炼,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认知,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协调一致。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课政融通”理念落实落地。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及课程特点,教育学院组建了5支“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对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进行整体设计,开发建设了课程思政资源库、课程思政案例库、试题库。傅方一主持的团队被评选为校级“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7门课程被评为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在线开放精品课程。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德育元素和教学案例,将思政元素纳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实施实习与实训建设工程,规范实习实训管理

健全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实训室管理。教育学院成立实训室教学秩序检查组,定期对实习实训设备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家底;安排专人负责实训教学秩序检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为做好实训室建设论证工作,教育学院组织部分教师到济南职业学院、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学习。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实训室建设。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设计三年的实训室建设计划,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投入270余万元建设学前教育智慧实训室、幼儿保育实训室、幼儿园活动模拟实训室、美术教育活动实训室四个实训,均已建成使用。

配备兼职管理员,做好设施日常检修。为做好实训室日常检修,学院选派一名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教师担任实训管理员,负责做好课前、课后实训设备的检查、维护、报修、保养等工作,做到使用、巡查有记录,进一步加强实训室的日常管理。

设立实训室开放日,满足学生实训需求。教育学院设立实训室开放日,所有专业实训室业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提供便利条件,千余名同学,有序进入实训室自主训练,为备战各类比赛、期末考试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教育学院探索实行“校企合作全程培养”模式,即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对二年级的学生实行在校学习与在幼儿园认知见习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每年500余名学生分批次到滨州市20多家幼儿园、幼教机构开展为期1个月的见习生活。对三年级的学生实行“顶岗实习+就业”的培养模式,每年7月初,同学们分赴全省上百家幼儿园顺利开启顶岗实习之旅。学院与山东开慧教育集团、山东银座幼教集团、青岛智慧熊幼教集团、北京博苑教育集团等相继组建订单班,确保全部师范生实现高质量实习和就业。

实施师德育成及职业素养提升工程,精心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结合专业办社团,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学院大力扶持专业社团建设,在师资配备、资金支持、活动场地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依托学生社团,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三字一话”(毛笔、粉笔、钢笔及普通话)比赛、儿童剧、话剧表演、儿歌创作、原创绘本等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

强化劳动育人理念,培养社会奉献意识。教育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劳动值周、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增强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健全考评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为引导同学们将所学专业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学院将“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办实事”作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参考,多次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幼儿园等地常态化开展“青春助学”志愿服务活动。近两年,学院组织开展基层服务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参与学生1000余人次,服务当地群众、学生等千余人。9名师生联合滨职“四进”攻坚组以“弘扬主旋律,巧手绘党恩”为主题,为沾化区马家庄子村手工墙绘,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受到村民广泛点赞好评。

实施课岗证赛融通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技能大赛成绩斐然。2021年,教育学院组建了2支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敢打敢拼的大赛团队,备战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和滨州市首届渤海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是山东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公信度最高的师范类学生技能赛事。2020年,我院王洁荣获二等奖,许欣欣、姚慧芳荣获三等奖。2021年邢香杉荣获二等奖、高一凡荣获三等奖。在滨州市首届渤海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选手魏嘉雯和于慧敏两名同学以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规范的保育技能在“幼儿保育”赛项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充分展现了教育学院师生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精神风貌。2022年上半年,学院3名学生入围第十届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省级决赛。在保教活动分析、幼儿故事简述、弹唱跳与歌曲表演和简笔画四个院级赛项组织工作,共评选出一等奖8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8名,并对获奖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进行颁奖。

顺利组织自考本学习,倾情助力自考本、专升本学历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就业中有更强的竞争力,教育学院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开展学前教育本科自学考试项目,并配备责任心强,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成立自考本科助学专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历提升平台。两年来,226名同学按时在自考本科助学班学习并成功获得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山东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2021年,99人报考,85名学子榜上有名,录取率高达86%,比2020年高出10个百分点。2022年,200余名同学参加专升本考试,194人成功上岸,报考率和上岸率均创新高。2022年9月,2017级学前教育毕业生李潇涵、刘小蓉分别渤海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录取为全日制研究生。

实施服务社会行动工程,持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对外交流,精准服务幼教机构。教育学院组建研学团队到滨州市实验幼儿园、国昌幼儿园、京学实验幼儿园、滨化集团幼儿园等10余家幼儿园参观交流,深入了解园所需求、合理谋划合作项目;牵头成立滨州市学前教育院园合作理事会和滨州市学前教育职教联盟;山东省学前教育协会滨州办事处落户学院;成功当选滨州市托育服务协会会长单位,就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设施资源共享、专业特色共建、技能人才共育等与幼教机构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学前教育品质提升。

强化院园合作,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为加强院园合作,扩大服务范围,教育学院与潍坊山东翰林集团旗下书香院幼儿园、潍坊学院附属幼儿园、潍坊博苑幼儿园、威海宝威幼教集团、烟台智慧熊海信慧园、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幼儿园、枣庄市市中区幼儿园等10余所幼儿园共建学前教育实践基地,并推荐优秀学生实习、就业。

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院积极组织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每年500余名同学发挥专业优势,分赴家乡幼儿园、街道、社区等岗位开展社会实践。2021年2支团队被评为全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疫情期间,我院200余名同学主动参与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多名同学的抗疫事迹被当地媒体宣传报道,张素卿同学被授予山东省“青春贡献奖”、“莱西市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实施文化育人工程 ,大力凸显文化育人成效

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教育学院深化实施特色晨读制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每日开展经典名篇诵读;举办纪念孔子诞辰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定期举办鹤琴大讲堂,先后邀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外孙、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柯小卫,全国知名园长、“利津游戏”的创始人、利津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赵兰会,山东银座幼教集团董事长袁霞,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幼儿园园长杨景田等专家学者来院参与大讲堂,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交流活动;实施“1+2+6+4”红色文化传承工程,创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到北海社区开展“传承非遗剪纸”文化活动、“融融端午节 团员万家兴”送文化下基层特色志愿服务等;组织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和吟诵比赛,吟诵作品《春》荣获山东省经典诵读大赛青年组三等奖。学生自主创作的动画“彬彬讲党史”和 “红心向党共筑家园”等红色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挖掘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助力民俗文化振兴。结合专业特点,教育学院以滨州市传统民俗特色工艺布老虎、扎染等为主要教育实践载体,在挖掘上下功夫,在传承上做文章,在弘扬上出实招,组织开展“美在心间 创意手工”、心“晴”如画团体辅导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服务区域特色民俗工艺传承和发展。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师生开展手绘布老虎、剪纸及各类编织等文创产品的开发工作,原创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参展并获奖。以传统布老虎绘画为元素组织开展的心“晴”如画团体心理辅导荣获滨州职业学院2021年“心灵花海”心理健康活动月“成长体验”团体心理辅导大赛教师组一等奖,省赛二等奖。付茂政老师结合沾化区富国街道文化特色,为“富国e家”微信公众号设计了LOGO和社区用吉祥物“小富”,为富国街道城市社区打造滨州市社区样板做出积极贡献。

继承革命传统文化,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形成兼具整体、开放、自主特色,项目化实施的红色教育工作模式,组织“青马班”学员走进渤海革命纪念园重走红色足迹、接受红色教育,组织开展走访退役军人、“学党史 悟思想 践使命”等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活动20余场;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辅导员讲党史活动,辅导员主讲作品《“老渤海”精神》荣获“山东省高校辅导员讲党史优秀短视频展示活动”二等奖;同学们结合所学专业,创新学习形式,创编了深受师生喜爱的《致敬闻一多先生》等红色话剧,在情景体验中表达爱党、爱国之情,真正让红色基因渗透到心灵与血脉;每周工作日清晨组织全院青年学生开展花式红色早操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努力让红色文化“火”起来、青年学生“动”起来、特色晨操“热”起来。

弘扬原创艺术文化,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原创作品的研发与创作,多次组织师生开展融入滨职元素,凸显滨职特色,符合青年实际的文艺原创活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同学们纷纷拿起画笔手绘作品向战疫一线最美逆行者致敬。李民、迟洁等老师参与演唱脍炙人口的原创歌曲《凝聚》《在一起》《美丽如雪》等声援疫线,作品被滨州新闻综合频道等媒体宣传报道。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作原创红色歌曲10余首。其中,由院长马建国作词,张奇贺老师作曲并演唱《为人民服务谱新篇》;马建国作词,高永久编曲并演唱《颂歌献给伟大的党》;李民作曲并演唱《百年的承诺》等红色歌曲,在师生间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爱党爱国热情。

开展精彩纷呈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实学生日常生活。为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丰富学生日常生活,学院每年举办精彩纷呈的主题教育活动百余项。2021年,举办了“砥砺奋进 奠基未来”教学成果展演,500余名师生登台展示,1.23万人在线参与互动,全面展示了师生专业教学成果,深受社会各界好评;组织开展“运动·健康·快乐”健步走活动,800余名同学参加,活动通过微信平台全程直播,2000余人参与线上互动;组织参加“青春颂歌献给党 聚力奋进双高校”百人红歌大合唱,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荣获滨州职业学院一等奖;为进一步丰富公寓文化生活,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红色的公寓文化氛围,开展“红心向党 共筑家园”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活动中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和先进个人,多项作品荣获滨州职业学院“公寓文化节”一等奖。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回顾过去成绩喜人,展望未来催人奋进。滨职教育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聚焦高职师范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高密度融合,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内涵发展,以培养社会“行业急需、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持续推进“三全育人”,让“七大工程”落实落细,努力为地方源源不断地输送卓越的幼儿园、托育园教师,为大美山东和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贡献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