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每个城市都有这么几条老街,它们坐落于城市的一隅,与城市的老建筑一样,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熙来攘往,春去秋来。这些老街并没有因岁月而沉寂,大多经过改造提升,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定位。
人间烟火最是情长。让我们再次聚焦这些老街,重新审视地名里的文化内涵,探寻“在知爱建”新时代的老街故事。
“今晚去哪里吃饭?”
提到滨州西区的美食街,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大学创意文化城。鸡蛋灌饼、黄焖鸡米饭、牛肉汤、砂锅烩面、麻辣烫、米线炸串……各式各样的餐厅小店,各类风味美食边走边尝,更能在熙熙攘攘的街上闲逛,享受一天来难得的安逸。大学创意文化城北邻滨州学院,每逢饭点,特别是傍晚时分,深入到街巷中,整条街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味。餐饮经济的火爆在给人们提供各类美食的同时,也让许家佳园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今年62岁的石文华是市西街道许家佳园小区居民,他和老伴儿都是小区的保洁员。闲暇时,石文华喜欢在大学创意文化城溜达,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就不由自主地开心。“这里生意火爆,房租就会水涨船高。”石文华说,虽然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但前些年老大一家遭遇不幸,日子比较紧吧,也最让他放心不下,他就把分到的商铺给了老大一家。每个月几千块钱的房租收入,彻底解决了石文华的后顾之忧,让他过起了惬意的生活。在许家佳园小区,几乎人人都是房东,房租收入成了居民们端起的“铁饭碗”。“在建设大学创意文化城之前,这样的生活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原许家党支部书记石永青说。
2002年之前,说起滨州城市范围,滨城区市西街道康家居委会就是滨州城区的西部边界,许家居委会则是名副其实的城郊村。2002年黄河小区和市政大楼奠基,滨州整个西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伴随滨州西区开发建设的推进,周边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开发,到2009年许家居委会这个世代依靠种地谋生村落面临无地可种的局面。
“村民们过惯了半截木头半截铁的日子,没有了地,急得在家蹦高。”石永青回忆,为了解决村民经济收入问题,让村民“失地不失收”,村“两委”广泛争取党员群众意见,对许家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并提出了“家家住楼房,户户有商铺”的致富路。
2011年大学创意文化城开工建设,201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居民家家分到了商铺,当年就有了回报。
“大学创意文化城刚开始营业的时候,黄河五路沿街店铺一年房租在35000元,现在已经到了60000元,翻了一番。平均下来每个店铺一年房租收入45000块钱。”许家党支部书记彭建军介绍,依托滨州学院庞大的学生消费群体,辐射周边20里地,大学创意文化城餐饮经济十分火爆。从早上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多,都有店铺在营业,有些甚至通宵营业。大学创意文化城的火爆给经营业户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让“房东”居民们安了心。不仅如此,大学创意文化城从中段往南的三四层承包给宾馆用作客房,每年增加集体收入百万元。
随着经营的逐渐火爆,车辆乱停乱放、广告牌匾杂乱等现象越来越突出。借助近年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市西街道先后多次投入资金对大学创意文化城进行提升改造。安装了停车架、休息凳,更换了路灯,对商铺牌匾进行统一规划。同时督促经营业户改善店内卫生,面貌大有改观,仅用50多天就让大学城变了模样。
走在大学创意文化城,沿街店铺门前随处可见美团、饿了么、UU跑腿外卖小哥的身影,这里已经成了西区外卖小哥集中地。今年以来,市西街道依托社区党建阵地,打造了“市西小哥·红蜂先行”新就业形态党建工作品牌,在大学创意文化城设立“市西街道红蜂驿站”,为快递、物流、外卖小哥提供避暑取暖、歇脚充电、饮水就餐等场所服务,帮助快递、物流、外卖小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增强快递、物流、外卖小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大学创意文化城,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也拉动了城市经济的活力与繁荣。像石文华这样,以这种方式成功融入城市,是许家村民万万没有想到的。